评估环评报告中的可行性,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以下是具体的评估要点:
评价依据和标准的合理性
法规政策依据:检查环评报告是否依据新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以及相关行业标准进行编制。如《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确保评价工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环境标准选用:核实报告中所采用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是否准确适用。不同地区和行业可能有不同的标准要求。
项目概况与环境现状分析的准确性
项目概况描述:审查报告对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生产工艺、主要设备、原材料及能源消耗等方面的描述是否清晰、准确。例如,对于一个化工项目,要详细了解其生产流程中涉及的各种化学反应、原料和产品的特性,以及可能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
环境现状调查:评估报告对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环境质量现状等方面的调查是否深入。包括对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的监测数据是否准确可靠,是否能够真实反映项目所在地的环境质量状况。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可靠性
预测方法选择:判断报告中采用的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项目特点和环境影响类型。例如,对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常用的模型有 AERMOD、ADMS 等,需要根据项目的污染源特征、地形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模型,并确保模型的参数设置合理。
预测结果分析:审查环境影响预测结果是否准确地反映了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例如,预测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周边环境敏感点的浓度贡献值是否超过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分析项目建设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等。
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措施提出:检查报告中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生态保护措施以及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等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对于废水处理,要根据废水的水质特点和排放标准,提出合理的处理工艺和设施,确保废水达标排放。
经济技术论证:评估环境保护措施在经济上是否可行,技术上是否成熟可靠。分析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成本是否在项目建设单位的承受范围内,所采用的环保技术是否经过实践验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处理效率。
公众参与调查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参与方式和范围:审核报告中公众参与的方式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是否采取了多种形式,如公示、问卷调查、座谈会等,以充分征求项目所在地周边居民、单位以及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调查范围是否涵盖了可能受到项目环境影响的主要区域和人群。
意见处理和反馈:查看环评报告对公众意见的处理和反馈情况,是否对公众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充分考虑,并在环评报告中予以回应和落实。例如,对于公众关注的噪声污染问题,是否在报告中提出了相应的降噪措施和监测计划。
结论与建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结论准确性:审查环评报告的结论是否明确、准确,是否基于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得出。结论应明确指出项目建设是否符合环境保护要求,是否在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后能够实现环境质量目标和污染物达标排放。
建议可行性:评估报告中提出的建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是否能够为项目建设单位和环保主管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例如,建议项目在选址、布局、工艺选择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以进一步减少环境影响。